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16 17:05:54 人气:2735
在发现早期恶性肿瘤方面,外形和CT机差不多的PET-CT,拥有远胜于CT的洞察力,但目前做PET-CT检查至少要花7000元。眼下,这一领域的国际化团队、技术和资本正在上海集聚,无论是对产业升级,还是对患者,这都是好消息。 本土公司突围 “我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让PET-CT的检查费下降2/3。”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强告诉记者。联影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研发出自己的 PET-CT,并在沪与医院合作开展临床示范应用。这是一台自主研发的PET-CT。此前,该市场被两三家跨国公司垄断,单台设备的售价高达 2000万元。 医疗器械是制造业中极富技术附加值的领域,但80%以上的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目前,上海把生物医药作为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科委的推进下,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中国同业里,联影拥有实力,它的研发团队规模抵得上国内四五家同类企业之和。在过去的两年里,它申请了数百项专利,在整条医疗影像产品线上出击,数字X光机、CT、磁共振等产品都已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 联影的崛起,国际化背景是关键因素。它从全球聚集了一大批在医疗影像方面具影响力的海归,许多人曾任跨国公司高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有了完整的团队,才可能切入跨国巨头的传统地盘。 联影公司折射了上海在整合国际资源、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的潜力。 上海吸引创业人才
上海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云龙说,华人在医疗器械领域作出了很多贡献,随着各地政府和资金日益关注医疗器械行业,他们回国的愿望与日俱增。 德诺资本的王正斌说,医疗支出构成,医疗器械和药物是1:1,中国是1:4,潜力很大。而且有别于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很多创新来自小公司,这与创新药物被巨头把控的局面不同,后来者可以有所作为。 资本的热情与政府的想法正好合拍。上海嘉定工业园区刚刚入围上海新一批生物医药制造业基地,聚焦发展自主医疗器械产业,总经理雷文龙说,论单位土地的产值,医疗器械可能是制造业里较高的,这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反过来,上海的人才队伍、医疗水平、产业配套、金融环境,很适合医疗器械的创业者。 天时地利之下,一些在海外无法施展抱负的领军人物纷纷选择回国。上海三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是代表骨科器械较高水平的脊柱内植入物,董事长刘明岩之前曾在一家全球领军公司任科学家。他说,中国拥有的骨科医生,但自己始终无法说服CEO与中国医生合作,开发适合中国患者的器械。贝瑞和康公司创始人周代星曾任美国某DNA测序设备商的亚太区负责人,5年前,他开发成功了可对胎儿进行基因疾病筛查的技术,但美国公司不愿支持。目前,它是全球能提供类似服务的三四家企业之一,并于去年再次融资数亿元。联影的张强也说,在原先的企业里,他们看出传统设备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直到创办联影,才有机会实现。 目前,三友、贝瑞和康和联影一样,都已入驻嘉定。 资本技术海外布局
在上海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导入的国际资源远不止人才。过去一年,上海医疗企业主导了两起被广泛关注的跨国并购:12月,“微创医疗”斥资2.9亿美元收购美国瑞特骨科公司的关节重建业务;5月,复星医药以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激光诊疗设备商Alam公司95.7%的股权。这两桩并购充分体现出拥有足够实力的本土公司面向海外、投资未来的决心。 成熟业务耗资不菲,相对便宜的海外初创公司也成为中国资本的目标。目前,德诺资本有5个医疗器械项目在上海进行产业化培育,其中4个是募集美元基金后,在海外发现并投资的早期项目。依托于它们,德诺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医疗器械孵化器,今后还将继续面向全球寻找好项目。 联影也在海外作技术布局。击败了几家跨国巨头后,它从一个美国团队手里收购了6个专利,显着提高了PET-CT对肿瘤的分辨率。 张强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长期在低端领域赚小钱、赚快钱。有人曾说,挑战巨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现在,是时候做“医疗行业的华为”了。
下一个:没有资料